當彗星在太陽系中運行時,如果受到迎面而來的流星體的撞擊,就會從彗核的表面濺射出一些碎冰塊。其中與地球相遇,穿過大氣層落到地面的部分,就是隕冰。 隕冰與隕石一樣,起初是游蕩在太空中、繞太陽轉動的小“精靈”。如果它們稍微不注意,就會闖進地球引力的范圍內,被迫改變軌道落向地面。因為地球周圍有一圈稠密的大氣層,所以絕大多數的隕落物在幾千度的高溫焚燒下都會消失,只有少數的一部分非常巨大的母體才會有殘骸降臨人間,從而成為隕星(包括隕石隕鐵),而那些鐵塊、石頭尚且只能剩下極少部分。因此,人們推測,隕冰原先的母體一定是太空中碩大無比的巨大冰山。

最早被發現并確認的隕冰是1955年落于美國的“卡什頓隕冰”;隨后1963年,人們叉發現第二塊隕冰降在莫斯科地區某集體農莊,這塊隕冰重達5千克。
我國無錫地區也曾出現過這種空中墜冰現象,而且在1982-1993年的短短11年間,連續發生了5次墜冰事件。

1995年,在浙江余杭也有一塊較大的隕冰落在東塘鎮的水田中,碎成三塊,估計原重900克。由于它當時得到了妥善的保護,后來又被及時送到紫金山天文臺,所以對于解開墜冰之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。

隕球比隕石更為稀罕。夜間降落的隕冰本身就不多,然而降落下來的,如果不及時發現,妥善保存,就會很快化作一洼污水而無從辨別,所以到20世紀末,正式確鑿證明的隕冰,也不到兩位數字。
版權聲明--以上內容與本站無關,自行辨別真假,損失自負
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,不代表本站立場與本站無關。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本站郵件 enofun@foxmail.com ,如未聯系本網所有損失自負!
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網發表,未經許可,不得轉載。
評論